全国区域国别学刊物主编高层论坛年度盛启,众多学界翘楚纷至沓来,各类成果经验荟萃一堂。此论坛已成为本学科领域的重要品牌,强力引领区域国别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探索与社会服务等方面阔步前行。8月19日,以“学术刊物与区域国别学‘三大体系’建设及办刊经验交流”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区域国别学刊物主编高层论坛在赢博手机入口,赢博(中国)隆重召开,来自国内2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本届论坛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简称高盟)、赢博手机入口,赢博(中国)联合主办,高盟学术刊物发展专门委员会成员等参加。会上,各位主编分享传授宝贵办刊经验,为国内区域国别学刊建设及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 温故知新: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匠心诤谏
区域国别学自2022年正式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后,创建与之相匹配的学术期刊体系已成为学界的重点工作之一。开幕式主持人、高盟秘书长陈杰,对高盟及其刊物专委会进行简要介绍,并传达了会议主旨。赢博手机入口,赢博(中国)党委书记王庆致欢迎词,他表示希望通过论坛共同探讨区域国别学学科进一步建设的相关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需求,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高盟学术委员会主任兼学术刊物发展专门委员会主任罗林对我国区域国别学体系现状进行了回顾,并指出目前在全球覆盖广度、学科交叉强度、实地研究深度、及时响应速度、交叉印证精度等方面尚存不足,并呼吁区域国别学人应集百家之长、汇学刊之力,共谋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之大计。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主任翟崑梳理了目前区域国别学刊中存在的问题,如未明确区域国别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区域国别学刊的规范化及评价机构、评价机制建设问题等;同时针对区域国别学刊中可展开的具体研究内容进行阐释,如“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智库建设”“区域国别学理论方法”“全球与区域治理”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秘书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刘鸿武分享了《非洲研究》的创办及发展经历,他指出需紧密围绕学科特点,聚焦特点区域形成特色,如在特定国家积累学术成果、人才队伍和国际合作资源,并在服务国家、服务地方、服务学校发展方面夯实基础。同时,他强调确立核心学术理念是刊物的“灵魂”,区域国别学刊聚焦国家战略,要注重突出国际化、开放性,并围绕学科建设进行深化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院长刘昌明指出在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应处理好三个方面:(1)需把握好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2)需构建真正能够反映区域国别学发展内在规律、契合国家战略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自主知识体系;(3)需兼顾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与学术研究的关系。
高盟特聘首席专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围绕“区域国别学应坚持问题导向”的主题,指出要始终瞄准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积极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与人民之问;同时他强调改变世界、维护世界和平,引领全球是我国区域国别学的重要任务,亦是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与发展的一环。
二、高屋建瓴:区域国别学办刊(栏目)宏观思考
诸位资深主编分享了办好期刊或栏目的思考,该环节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副主编傅勇与上海交通大学《当代外语研究》执行主编杨明明主持。
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高盟刊物专委会共同主任、《世界文化》主编余江指出目前区域国别学刊物和栏目认定、接纳与对区域国别学研究及成果的界定并不对等,前者体现了区域国别学科的宽泛、多元,后者则过于拘谨、狭窄,往往偏重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或能体现区域国别类关键词的研究成果。他强调区域国别研究应关注三点:(1)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2)应包容传统单一学科的相关研究;(3)应容许超学科创新进行探索发展。
高盟刊物专委会共同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副主编安春英指出栏目设置需有理论自觉、学术自觉与学科自觉意识,应反映办刊方向,体现编辑思想与智慧,展现期刊特色,引领学术前沿;强调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于“中国特色”,即聚焦中国视角与中国情怀。
高盟刊物专委会副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新丝路学刊》主编马丽蓉阐述了如何构建中外共研“一带一路”新态势。她指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绝学与显学的结合是区域国别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途径,力求将学术资源转化为现实资源,切实为一带一路共建实践提供学理支撑,进而推进区域国别学刊的国际化、学科化以及学术共同体建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区域国别学分社社长张晓莉以“新时代区域国别学术集刊发展:机遇与挑战”为题进行了阐释,认为出版规范严要求、学术质量重点抓是集刊发展的努力方向,并介绍了集刊要件、论文要素、专家赋值、评奖评优的考量因素、学术质量与审稿重点关注内容及区域国别类书稿审读需关注的政治敏感性等问题,并向学界倡议进一步加强学术规范,提升成果质量。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历史学主编柴英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进行了介绍。学术世界由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平台与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构成,经由预印发布、选稿荐稿、协同创新、文献精选、知识精加工的过程,为民众提供文化资源,共同建构“前后内外”的四维向度,形成兼具创新性与开放性的全链条智慧学术生态。
高盟刊物专委会副主任、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陈靓介绍了《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的新版主题规划,指出区域国别方向外语学科应以“新文科的研究理念”与“实践性、应用性价值导向”为基础的研究架构,并提供了外语学科向区域国别方向拓展的四个可行方向:(1)从外语学科视角展开区域性的人文维度研究;(2)依托外语学科的理论架构开展区域国别方向的自主知识体系探索;(3)刊载区域国别教学领域的实践探索文章;(4)区域性专题研究等。另提出了建立审稿专家库完善稿件的联审机制、定期开展特定区域性主题的期刊研讨论坛等建议。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国际展望》常务副主编石晨霞表示,学术期刊如何更好服务于学科、学术及话语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是重要课题。学术期刊应从知识筛选展示、知识传播、主动引导学术体系建设,支持科研人才及其学术研究等助力学科体系建设,并作为传播平台和载体,利用交流互动优势,强化我国学术话语权。
三、百花齐放:区域国别学办刊(栏目)经验交流
区域国别学办刊(栏目)经验交流版块由陈靓与中国亚太学会澳大利亚分会会长、《澳大利亚研究》副主编陈弘主持。
高盟刊物专委会副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关系研究》主编余建华介绍了其主编刊物在推动区域国别学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学科、学术话语体系过程中,学术期刊应成为信息知识传播交流的媒介和重要平台,并强调国际关系学与区域国别学在学科范式、研究对象、知识体系等方面都可相互借鉴。《国际关系研究》以当代国际体系转型和中国和平发展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与研究是其重点建设与品牌栏目。
高盟刊物专委会共同主任、《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卫玲介绍了其学报专设的“区域国别研究”栏目。她结合《中东研究》的办刊经验,展示了区域国别学刊建设的思路。她认为学术刊物对于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是建构本学科学术话语体系与彰显学科特色的窗口,并介绍《中东研究》的办刊思路及提升举措,即遵循服务国家战略应势办刊、结合学科服务国家需求凸显学科特色、突出独特性学术性及重视质量的刊物定位等三点原则,在此基础上严管理、促评价、广开放、重品控。
高盟刊物专委会副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阿拉伯世界研究》副主编李意介绍了该刊主要栏目,重点栏目“中阿合作”的策划构想,即明晰栏目内部分类,尝试“宏观政策+领域”的模式;适当调整领域分类,紧跟中阿合作论坛前沿;适当增加“中国+国别+领域合作”类别的文章。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区域国别学刊》副主编王展鹏分享了相关栏目建设的思考。他认为目前区域国别学研究尚存新旧定性不清、理论发展滞后、研究路径不明等问题。区域国别学超常规发展将是漫长过程,并最终形成一个不断建构的共同体。在此前提下,推动区域国别学刊系列建立,完成期刊的学科化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国际经济合作》主编郭语介绍了期刊的常设栏目、编委会成员与区域国别专题组稿经验等。同时针对如何多维度、综合性地建构中国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提出三方面的意见:(1)知识层面上对现实的回应、(2)政策层面上对区域国别研究的智力支持、(3)交流层面上推广官产学研,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副研究员、《东亚评论》副主编徐海娜介绍了办刊体会,主要着眼于推动区域国别学理论研究、提供前沿深度的理论成果、促进政策与学术互动、助力于培养青年学人、加强国家学术交流等,并表示今后将继续围绕区域与国别学期刊建设,思考特色主题策划出版优质集刊等,不断提升质量与口碑。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李建波基于其从《外语研究》到《浙外学刊》的丰富办刊经验,指出期刊要认识到国家文化身份的重要性,尤其在选题时应从解决中国问题的需求出发,并强调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国别和区域研究的目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赢博手机入口,赢博(中国)学报(哲社版)》主编卢政从“学校与领导大力支持”“明确栏目定位和目标”“与优势学科相结合”“突出地域特色”“策划特色专题”“建立合作机制”六方面,为高校文科学报开展区域国别专栏提供了有益经验。
四、继往开来:特别对话及未来规划
“特别对话”环节由卫玲主持,柴英与区域国别学女学者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林敏洁围绕区域国别学刊的发展路径、专栏设置、如何发表高质量论文等展开了深度对谈。林敏洁结合其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日本民间反战记忆跨领域研究”,介绍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专刊的区域国别研究专栏及《亚洲语言文化研究》,并用诸多实例阐述如何回应国家之需,将学术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助力国家发展与中外友好交流。柴英强调理论性是学术创新的重心之一,其与时代性、国家发展的政策性紧密关联,区域国别学领域的学者应保持对学术热点与前沿的关注。
各区域国别学刊物或栏目在建设过程中尚存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区域国别学刊物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且遇到“同质化”瓶颈,如何在重大现实问题、前瞻性研究与基础性问题、静态小议题研究中把握“平衡度”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在试错中不断摸索。此外,由于学术性刊物相对偏重于理论性,不少区域国别研究中鲜活的调研成果面临无处发表的尴尬局面等。
针对上述问题,诸位主编及专家们纷纷提出了对策及建议,对与区域国别学相关刊物的未来办刊原则与方向、发展重点等做了细致的规划与筹谋,力求将区域国别学刊体系打造成为区域国别学科发展的有力支撑与坚实保障。
首届全国区域国别学女学者杰出成果奖评奖会亦在此期间举办,多位区域国别学领域专家担任评委,专家组现场评审,以高规格、严要求、公平公正的原则遴选出了杰出成就奖、杰出成果奖、杰出成果青年奖、杰出成果专项奖。
结语
诸位主编及专家在会中分享真知灼见,为区域国别学刊体系发展献智献力,实乃学科之幸。现如今区域国别学学科方兴未艾,尚需沉淀。国内区域国别学研究态势虽好,但发展不平衡。长此以往易出现学科人才与需求脱节、研究布局与国家战略不对称等问题。因此,践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该学科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迫在眉睫。学术期刊是成果的存储、发布与传播的阵地,是学术交流、争鸣与探索的平台,也是人才发现、培育与评价的载体,更是创新的孵化器以及学科建设与智库服务的重要支柱。区域国别学学科与区域国别学刊物应构建良性互动的学术共同体,携手拓展学术影响力与话语权,为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筑牢根基。
诸位主编与专家在区域国别学的发展之路上功不可没。各位以深厚的专业素养为基,以深远的战略眼光为引,以不懈的勤勉努力为动力,全力助推学科发展。在思想的碰撞中,智慧的火花绚烂绽放,于热烈的交流探讨间闪耀出区域国别学独具魅力的智慧之光,为共同打造高质量、高水平、高成效的区域国别学期刊的伟业绘就发展蓝图。让我们携手同行、汇智聚力,助推区域国别学茁壮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光添彩,共同推动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作者:杨慧颖 林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