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一支身着白色T恤衫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成为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抗战老兵照护中心的一道亮丽风景:来自赢博手机入口,赢博(中国)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红色共和国社会实践团师生们,响应沂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邀请,来到山东省抗战老兵照护中心,采访30余位将近百岁高龄的沂蒙红嫂,开展了一场难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红色之旅。
寻初心: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情
每当回忆起80年前,1944年3月的那一天,已经年逾95岁高龄的李秀臻奶奶依然印象深刻:“村里有个姐姐到我家来问我,有个组织你参加吗?我问她是什么组织,她说,组织叫‘救国会’,是为了救国的。我当时就说,只要能救国,我就去!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就是共产党。”
李秀臻是沂南县蒲汪镇李家庄的一名建国前老党员,她和她的姊妹们有一个共同而又响亮的称号——沂蒙红嫂。在抗日战争时期,她们在查减、动参、支前、生产、救护伤病员中做出重要贡献,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无限支持和热爱,谱写了一曲曲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情的感人乐章。
采访过程中,李秀臻坚持让访谈学生喊她“李大娘”,在她眼中,“大娘”不单单是一种称谓,更像是一个称号,一个专属于那个革命年代“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沂蒙红嫂们的光荣见证,承载着她峥嵘岁月中一心救国的红色初心。
守初心:“不后悔!还想看到下一个‘百年’”
在走访过程中,97岁的王家余奶奶拿出了她的珍藏:一条印有“沂蒙红嫂”四个大字的红绶带。这是十年前王家余被沂南县政府授予“沂蒙红嫂”称号时所佩戴的绶带,她一直小心保存着,是她一生的荣耀与骄傲。
“缝军衣、做军鞋、收小米、磨面粉、摊煎饼……那时候什么都干,时间紧、任务重,一直干到夜里,夜里看不见,也得干,”王家余说,“有一次,我们接到任务,附近有一支部队要打柳叶店子。我带着妇女们,编了46个组,准备了半个月,煎饼、水、钢笔套、茶缸子套……一条大街摆的满当当的。当时听说部队里还有几个伤病员,没有吃的咋能养得好伤。我就带着妹妹挨家挨户要鸡蛋,连我娘给二嫂子坐月子吃的两个鸡蛋也拿来,送到部队上。那时候我就一个念头,家里有啥,就给他们啥,没啥就想法子去弄。”
支援前线、救护伤员的故事说也说不完。由于是镇上仅有的三名党员之一,王家余常常需要走很远的路去开会,有一次,在开会路上,她路过一个壕沟,忽然听见有人大喊救命。趴下身子一看,一个负伤女兵掉在了壕里。王家余当机立断,把菜筐子递了下去,用树枝借力,使尽浑身力气把她拖了上来。自己的双腿却已经被周围的石头和土磨得成了“血腿”。解放后,这名女兵还回来看望王家余,问她的身体情况,并说:“大娘,我这条命就是您救的,您是我的再生父母啊!”
由于年轻时常常超负荷地劳作,王家余的腿现在时常疼痛,有时站立和走动都成了一个艰难的动作。访谈过程中,她时不时敲敲自己的腿缓解疼痛。
当被问到“吃了这么多苦,您入党后悔过吗”的时候,她回答:“不后悔!我今年已经97了,一辈子都在为党的事业奋斗,看到了建党100周年的盛世,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现在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还能够看到2027年建军100周年的盛景。”
践初心:“党让干啥就干啥,抢在前头作表率”
战争年代,李淑兰是村里“识字班”的班长,建国后担任了村里的妇女主任一职,当说起干妇女工作时的“尴尬事”时,她回忆说:“打入党以来,我一直都是干妇女工作的。那时候,党领导我们解放妇女做了很多工作,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教妇女参加‘识字班’,从精神上解放妇女;二是带着妇女们剪头发、搞‘放脚运动’,谁也不许缠小脚了,从肉体上解放了妇女。”
有段时间,李淑兰接到党的任务,要帮助庄里女孩“放小脚”,这项工作说难不难——不需要上战场、扛火枪,但说易却也不易——那时的沂蒙山区封建意识浓厚,“女孩不裹脚,找不上好婆家”在老百姓的思想观念里早已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聪明的李淑兰想到了办法:这个事得有人带头!她知道自己婶子家有两个妹妹,正到了裹脚的年纪。
“刚到婶子家屋跟前,就听见屋里有女孩小声地哭。进去一看,婶子刚给大妹妹裹上脚,正给二妹妹裹着,两个妹妹疼啊,一个劲抹眼泪。我一下子冲上去,把婶子推到一边,给她们的脚‘松了绑’。婶子拍着大腿骂,我叔在一旁拦着。”李淑兰讲述道,“她骂也没用!晚上我又上她家去,果然又给裹上了,两个妹妹疼得直冒汗,我就又去给她俩‘搞解放’……一连去了五六次,最终这脚就没裹成。”最终,在李淑兰家人的带动下,全村都完成了“放小脚”的任务。
如今,李淑兰已经年近百岁,但她的精神依然矍铄。
“什么是共产党员?怎么做好一名共产党员?要我说,就是一句话,党让干啥就干啥,抢在前头作表率!”她坚定地说。
七月的沂蒙山区,群山环抱,绿树成荫。在翠绿山间,历史的回声依旧清晰可闻。这里就是沂蒙红嫂的家乡,关于她们的故事、关于入党初心的故事,将一直在这里流传……(来源:《人民日报》 通讯员:刘红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