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赢博(中国)故事

    赢博(中国)故事

    柳新华:正是男儿读书时
    日期:2017-12-07 阅读:
    打印

    40年前,我在福山四中(现已撤销)高中毕业5年之后,已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将那个年代在学校学过的、少的可怜的知识,就要埋进黄土的时刻,“文革”结束了,高等院校恢复了停止10年之久的考试招生。我怀揣着入学通知书,走进了当时烟台地区这座唯一的高校——烟台师范专科学校。正是男儿读书时,校园大门为我开,那时的心情甭提有多高兴啦!古人讲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确是精辟的狠呐。

    读书是我毕生的挚爱,“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书”。一寸光阴一寸金,青春作伴好读书。在烟台师专上学前,我们经历了“读书有罪”的岁月,尤其在农村那时要找到一本可读的书是相当困难的。凡是有字的书,哪怕再破再烂我也视若珍宝。我住在农村老家的西厢房,我在墙上凿了一个三层的土书架,放上我的全部存书,所谓存书除了当时少的可怜的可以阅读的《艳阳天》《金光大道》《欧阳海之歌》之类,最多的是我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的几乎翻烂了的课本,一本不缺的放在上面。今天的学生,不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用完的课本统统丢弃了,丝毫也不留恋,而在那个年代能够拥有一套完整的课本也是弥足珍贵的。为了找到可读之书,老师的家存老课本,同学的家藏漏网“四旧毒草”,一经发现,必千方百计借来一读。记得那时农村中盖房子是件大事,谁家盖房子,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要来帮忙,打地基、垒石墙、搬砖瓦、和沙土、上房梁、起屋顶,一忙就要好几天,盖房的主人一般要管帮忙的人吃午饭或晚饭,而且饭要好一些,那时农村吃饭是盖房房主不小的负担。我家的邻居是个“文革”前的老高中生,家里盖房子,我随着家人去帮忙,到了吃饭的时候,我对他说,我不在你家吃饭,把你家的书借给我看吧,他一听连说好、好。这样我把他家的存书包括他过去用过的高中课本都读了一遍。后来村里实在找不到书读了,我把一本四角号码字典不知翻了多少遍,乃至被人称为“活字典”。

    到了学校读的是中文系,对书的渴望愈加强烈。从“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出发,颇有“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雄心。我在学校花钱最多的地方就是买书,几乎把我上学前参加工作的全部积蓄和家里资助的有限的钱都用来买书了。课余跑到市里新华书店淘书还不够,请能够买到书的一位亲戚帮助购,请在市图书馆工作的一位熟人帮助买。幸亏当时可以购买到的图书品种不多,否则,恐怕我要举债读书了。除了到图书馆借读老师课堂上要求读的参考书外,自习时间、晚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图书馆借各种书来看。刚开始借书看,是漫无目的的,哪个同学推荐某一本书好看便借来看,且多为刚刚解禁的国外文学名著,如《基督山伯爵》《死魂灵》《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等看了不少,但由于图书馆存书少,看书的人多,有时常常要登记排队等书。看书让我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学会了思考,上学前头脑中产生的许多无解的问题,在读书中一一找到了答案。比如在上世纪70年代曾发生过一场“批林批孔”运动,批判儒家的代表著作“四书五经”,那时我刚刚毕业回村,被村里找去写大批判文章,办墙报、黑板报,由于对“四书五经”一无所知,只能听广播、抄报纸,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真的是“无知者无畏”,瞎闹腾一番,还自我感觉良好。我在学校把“四书五经”认真读了一遍,才知道所谓大批判的东西完全是指鹿为马、肆意曲解、风马牛不相及。仅举一例,大批判中称孔子为孔老二,说他提倡男尊女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就是证明,读了《论语》,看了一些大家的解析,才明白望文生义的可怕,这是以今人之意揣度古人之心,孔子的“女”字意是“你”,小人是“小孩”,这句话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只不过是孔子感触与一个人相处很难的意思,并没有多大深意的话语。类似的曲解、误解、乱解在大批判中随处皆是,当时的年轻人之所以人云亦云、上当受骗,就是读书太少的原因。上学期间,我不仅读了大量在“文革”中盲目批判的“封资修”毒草,还读了不少历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都是此时读的。许多过去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读书中不知不觉就找到了答案,每当这时,心中充满了对读书的感动和敬畏。

    读书不仅要爱好,还要有激情。古人云,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为了看书,早年农村没有电灯,夜晚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大半夜,第二天熏得鼻孔发黑、眼睛发红,常常因为耗油费钱惹得父亲不满。后来有了电灯,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就把炕头的电灯加上灯罩,常常是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到了学校后,我们狭窄的宿舍放了4张床,每张床分上下铺,共住进8个人(后来搬走一人),我睡上铺,两张靠墙的床之间有一书之宽的空间,我到在县城建筑公司工作的同学宿舍中找来一块木板,搁放在两张床之间,俨然成了一个床铺书架,把要看的书放在上面,随看随取,感觉甚是方便。当然这上面放不了很多的书,多余的书我就放在床底从家里带来的一个老式牛皮箱里。有时借到一本好书,整个星期天就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一口气读完,然后穿衣、下床、洗脸、吃饭、休息,悠悠然,那叫个心头舒畅,如果再遇到话语投缘的同学,在一起神聊一番,那个感觉就像神仙一般。读书比较累的是读古文书,书中往往有大量生僻字,而我天生与生字有仇,每遇生字必翻字典,这样阅读速度就会大大降低,但好处是印象深刻,记得比较牢靠,也算是一种补偿吧。读书如是,做事亦如是,一个人做事,如果没有感情,缺乏激情,什么事情也是难以做好的。

    我读书的方法是从漫无目的开始的,这种方法好处是不受设定的框框限制,不落入先入为主的窠臼,可以泛读,可以细读,也可以跳读,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毛病是浪费时间,不系统、不深入,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后来,我慢慢地转入有目的的读书,自己确定一个目标,划定一个范围,通过读书找书,顺藤摸瓜,由浅入深,直达精义。这种方法读书,既系统深入,又涉猎广泛,日积月累收获很大。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专业书籍及名篇佳作都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后来,我不断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确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的40多部著作大都是边读书边写作的产物,每写一本书,至少要读100本以上的书,心里才感觉有点底气,甚或产生一股浩然之气。

    读书是为了行动,如果一个人只读书不行动,为了读书而读书,算不得懂得读书的真谛,也非读书的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读与做即“知”与“行”,“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像中文系(今天的文学院)的学生除了要多读书,我认为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是最重要的。一位大学毕业生,一篇像样的文章也写不出来,哪怕他的学习成绩再好,我认为他的读书学习也是失败的。我到烟台师专上学前在公社报道组工作了两年多,新闻的特点是理论和实际要紧密结合起来,一般来讲只有符合上面的方针政策也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的稿件才会被新闻单位采用。当时我的新闻写作正进入佳境,已是报纸上有名,广播上有声。我在公社报道组写的稿子,上学期间发来的稿费在帮我完成学业上起了不小的作用。到学校后,班级课余办黑板报、学习专栏,我也常常把学到、读到的书的心得写成文章登在上面。这个习惯一直影响到我毕业后的工作。我毕业后先在市直机关部门工作,后到市政府工作,再回到母校工作,我始终坚持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笔耕不辍。我在市直部门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写的新闻稿,被《烟台日报》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精品;我在政府工作期间,结合工作需要对党政机关公文写作的研究在全国公文业界引人注目;我到学校工作期间,关于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及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研究进入国家决策。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读书,更离不开付诸行动的决心和毅力。当然这也是读书带给我的诸多快乐和奖赏,也是读书为我的人生增添的璀璨光彩。

    读书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年轻时,读书是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中年时,读书是为了补充,为了滋养心灵,陶冶情操;老年时,读书则是一种意境,独自品味,其乐无穷。我虽已过耳顺之年,但读书让我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虽然在退休之际,我将我的存书一万余册悉数捐献赢博手机入口文学院资料室,但我的读书生涯从未停止。当我从赢博手机入口网站上看到学校面向77级、78级校友发出的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约稿函,我已退休大半年了。我在同学中因年少算是退休较晚的人,由此推算可以知道,大多数77级、78级同学都已退休回家了。5年前,我还在工作岗位上,为纪念恢复高考35周年,主持编写了《难忘的一天》,收录老师和同学的文章犹在眼前。而今5年又过去了,今天当我以退休老人的身份回忆青年时期的读书时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下一个10年我还能再写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吗?或许能、或许不能,只有天知道。借今天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的机缘,写下这篇文章,为自己退休后的读书生活加油,为在校的莘莘学子读书学习鼓劲。谨录颜真卿《劝学》于篇后与学子共勉: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作者简介:柳新华,笔名燕台石,山东福山人。赢博手机入口原烟台师范专科学校78级中文系学生。赢博手机入口原党委常委、副校长,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先后出版著作40余部,获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40多项。

     

    2012年11月10日与78级中文系部分返校校友在校友广场合影

    2010年10月22日与参加赢博手机入口80周年校庆部分校友合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