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赢博手机入口,赢博(中国)故事

    赢博手机入口,赢博(中国)故事

    现代文学大师与莱阳二乡师
    日期:2017-11-05 阅读:
    打印

     现代文学大师老舍、著名诗人何其芳和著名散文家吴伯萧,都是众所周知的人物,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都曾经在莱阳住过,任教于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今赢博手机入口,赢博(中国)的前身,在赢博手机入口,赢博(中国)的校史中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名师济济的莱阳二乡师

    上世纪30年代,在全国民众教育潮流的推动下,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的著名教育家何思源,大力兴办乡村师范教育,一所所乡村师范学校以济南为中心,在山东境内的东、西、南、北各地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一个布局合理、设置完善、辐射全省的乡村师范教育网络。1930年诞生于梨乡莱阳的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山东省立莱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以下简称莱阳二乡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莱阳二乡师建立时占地仅60余亩,虽然只是一块弹丸之地,但却藏龙卧虎,汇集了一批堪称一流的教师,吴伯萧、何其芳、老舍……他们的名字,时至今日依然个个如雷贯耳。

    莱阳二乡师的遗址位于莱阳市城厢街道西至泊村莱阳剧院附近,如今已成为莱阳的花卉市场。走进其中一个花棚,一座刻有“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的小纪念碑,静静地耸立在那。忙碌的人们或许不会过多地去关注它的存在,然而纪念碑所在地作为胶东地区最早的师范类学校,见证了那段烽火狼烟下的教育革命历史。

    1930年6月,在莱阳城西南隅的原宣政院处,二乡师动工兴建,1932年1月竣工,共投入大洋5万余元。校舍与体育场占地面积63.8亩,共有房屋290余间,校舍分为三部分,学校的东面为师范部,西面为附属小学,中央是办公室、礼堂、餐厅等,后面为体育场。

    二乡师的首任校长董凤宸,出生于1899年,祖籍阳信县(现属滨州市),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后,他担任过一段时间的中学教员,后赴济南,在省教育厅任督学,1930年被派往莱阳县,筹建二乡师。1930年11月,二乡师首届招考新生,录取第一级两班学生80名。以后每年招生两班,每班定额40名,学制4年,分8个学期。先后共招收学生7级,计560人;毕业3级,共141人。学生来自山东、辽宁两省的19个县市,以莱阳和栖霞两县为最多。1934年2月,更改校名为“山东省立莱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随后,学校在枪炮声中被迫停办。这所只存在了7个年头的学校,却在山东乃至中国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董凤宸校长在任期间,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他亲自聘请苏联留学归来的王哲到校担任教务主任,并兼任农村经济与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的教员;音乐老师瞿亚先和美术老师尚魁斋也都是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后来在各自领域开创了一片天地。1936年夏,吴伯萧到二乡师任校长,他延续了董凤宸重视教学的优良传统,同年邀请何其芳任国文教员,次年又邀老舍从青岛来莱阳为乡师学生讲学授课。这样,莱阳这么一个小小县城,一时集聚着全国文坛上的三颗明星,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桩盛事。

    吴伯萧与进步的乡师学生

    吴伯萧(1906—1982),原名吴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山东莱芜人。14岁考入曲阜师范,1925年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毕业后,先后任泰安三中教员,济南乡村师范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1936年任莱阳二乡师校长。

    吴伯萧到莱阳二乡师任校长的时候,正是全国处于抗战的前夕。乡师的进步学生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救国会,举行演讲会。“七七事变”以后,乡师的学生在家乡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和《我爱芦沟桥》等节目。这些活动往往遭到学校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和禁止,吴伯萧总是暗中保护进步学生。“办乡村师范,站在学生的地位,主观上爱护学生,免遭军阀的逮捕杀害。”吴伯萧后来回忆说:“客观上却给有的学生以印象,跟他们走的不是一条路……白色恐怖压得知心朋友不敢说真话,自家人不敢认自家人呵!”吴伯萧以后的举动,清楚地表露了他的立场。

    随着形势的发展,乡师的学生分成两派,吴伯萧率领着200多名进步学生徒步跑到鲁南,因情况险恶,他自己没有力量组织他们,结果四方分散,这些学生后来不少成了革命的骨干力量。吴伯萧到了延安之后,十分后悔没有和这些学生一起到延安。但是在延安,吴伯萧经常怀念莱阳二乡师的学生。有一次他听说胶东游击队发展很好,而且借了二乡师的旧址办了一个抗日干部学校,他非常高兴:“想想看,直到如今敌人还没有踏到莱阳县城,母校的房子依然整齐完好的吧?原有的六七百套桌椅,毫未动乱的丰富图书正好做英雄们锻炼的场所。”

    在莱阳二乡师,吴伯萧主要精力用于办学,但也写作,他的散文诗集《羽书》有一部分就是在莱阳写成的。

    老舍:二乡师最受欢迎的讲师

    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抗战热情,吴伯萧函邀老舍先生到莱阳讲学授课。据说,当时在山东大学(青岛)任教的老舍接信后,不辞劳苦,颇费了番工夫才到达莱阳二乡师,先坐汽车再坐骡车,路上折腾了小三天才辗转到达目的地。

    老舍在莱阳逗留的时间很短,但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的讲演好用比喻,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妙趣横生,使师生们获益匪浅。每次讲演,会场里都爆发出热烈掌声。据二乡师学生回忆,老舍先生当时已是著名的作家和教授,声望很高,但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

    老舍先生除了讲演之外,还给学生上过国文课。课余时间,他还喜欢和学生聊天,对农村的事情很关心,经常细心地问及一些贫寒学生家中的情况。当时,老舍先生住在一间狭小的教员宿舍里,每到晚上,他的屋里总是被教师和学生挤得满满的。

    莫道秋霜不滋物,菊花还借后时黄。莱阳二乡师从1930年秋创建至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办,培养了一批乡村教师和革命骨干。他们有的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有的在当地参加抗日革命武装,有的在敌占区从事地下活动。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相当多的师生成长为我党各条战线的领导干部。而后的胶东公学、胶东师范、莱阳师范、赢博手机入口,赢博(中国)等学校,都是在莱阳二乡师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何其芳在二乡师萌发革命思想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著名诗人、散文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

    上世纪30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上学时就与李广田、卞之琳共同出过一本诗集,到莱阳之前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已经出版了。据二乡师的学生回忆,何其芳在乡师任教时从未提到自己的作品,学生只知道他有著作出版,却没有看到。何其芳教的国文,讲义都是自己编的,用毛笔楷书写成,在莱阳城一个石印书坊印刷。莱阳有一个学生曾一直保存着他编写的讲义,可惜十年浩劫被抄走焚烧了。

    何其芳除了教学之外,在莱阳完成了3本著作:诗集《预言》,散文集《刻意集》和《还乡杂记》。诗集《预言》第一、二卷是在北京和天津写的,第三卷是在莱阳写的。第三卷开首一篇《送葬》,作者特意注明“1936年11月8日,莱阳。”《刻意集》中有些文章作者是在京津时写的,但是在莱阳编成的。《还乡杂记》共8篇文章,第一篇《呜咽的扬子江》,作者特意注明“1936年9月29日,莱阳。”最末一篇《树荫下的默想》又注明“6月11日下午,莱阳。”1937年6月6日深夜,何其芳写了《我和散文》一文,详细地叙述了他到莱阳之后思想和创作风格的变化。何其芳在莱阳写的诗文,对研究其世界观和艺术观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