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赢博(中国)故事

    赢博(中国)故事

    李建波:漫漫求学路
    日期:2017-12-02 阅读:
    打印

    我于1958年10月19日出生于山东掖县(现莱州)县城。父亲是一名机关基层干部,母亲是国营商店职员。两人像当时的乡亲们一样,一心扑在工作上,几度忘记给幼年的我过生日。1965年,我的农历生日与国庆节接近,为了不再让儿子因生日被遗忘而伤心,父母决定每年在国庆节为我过生日。直到现在,我的文书生日依然是10月1日。父母和莱州人当时那种克己奉公、彰德扬善的品格,对我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进入小学的我也是幸运的。启蒙老师是从中国科学院音韵研究所下放的郭丕韶老师。尽管他只教了我们一年半,随后“文革”爆发,郭老师被打倒,课也停了,但郭老师文雅潇洒的外表、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及标准的普通话给我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文革”期间,我没有荒废时光,一是嗜书如命,读起书来,废寝忘食;二是发展爱好,形成了绘画和丝竹方面的特长。这些特长对我的个人修养起了很大作用,也在随后相当长的岁月里为我赢得不少美名。

    高中毕业时,不足17岁的我主动报名上山下乡,和7位同学一道来到当时的掖县驿道公社刘家洼大队插队,不久后担任了知青组组长、大队团支部副书记。我和同学们重活累活抢着干,不论农活多忙多累,基本保持着读书学习到半夜的习惯。上山下乡的经历磨练了我的筋骨,锻炼了我的意志,增强了我的吃苦耐劳能力。

    1976年底,我来到烟台化工机械修造厂当了一名工人。先是在外修钳工班当徒工,后在工厂政工办公室以工代干当团总支宣传委员,负责全厂的宣传工作。尽管到了机关,但却时常到车间搞“三同(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作为烟台化工系统唯一的外修钳工班的一员,几乎跑遍了烟台化工系统的所有工厂,遇到什么修什么,从解放牌卡车到橡胶机械,那是一份挑战性极强的工作,给我提供了难得的锻炼机会。

    工厂里的工作非常繁忙,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我竟没在意。一个月后,一位在莱州的同学来信说他正在复习参加高考,我这才意识到自己也同样可以复习参考。可恰在此时,工厂展开了小范围的工资调整工作。全国都一样,工资在“文革”十年中未曾调整过,大家感觉若此次工资得不到调整又要等上十年,调资工作会受到怎样的重视可想而知;但是这项工作会浩繁到什么程度却是未曾经历者难以想见的。因在政工办工作,我被任命为调资领导小组秘书,为了保密,只有我和一名会计,夜以继日地统计十年的出勤率、生产率;随着候选人范围一点点缩小,需要统计的数据就越来越具体,几乎没有时间复习。参加高考时我实际上处于晕头转向的状态,对高考是怎么回事知之甚少。填报的志愿会被今天的学子笑掉大牙:第一志愿:烟台师专;第二志愿:曲阜师院;第三志愿:北京大学。

    我对曲洪志和宁月瑾两位老师充满感激之情,当年他们是招生老师。因为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报考英语专业的考生很少,而英语师资匮乏问题严重,烟台师专必须招足英语专业的指标,两位老师便从报考中文系较年轻的考生中挑了十几位学生,我是其中之一。就这样,我幸运地成为了烟台师专英语系的一名学生,开始了以英语为业的职业生涯。

    给我上第一节英语课的是宁月瑾老师。她风度优雅,语音语调特别动听,一句英语就改变了这帮原本志愿学中文的学生的初衷,同学们至今还记得听她读“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时如同被施了魔法的感觉。我和同学们后来想象过面对零起点的这帮“老学生”,宁老师那时是多么地为难。但是她用尽了一切可能的教学法,投入了所有的精力,课上精讲多练,课下耐心辅导,几乎整个白天她总在同学们身边答疑解惑。到了晚自习,孙承革老师会坐在教室里,随时解答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在老师敬业精神的感染下,同学们学习非常刻苦。有的两年间几乎从未进过城;有的从未看过在学校操场上放映的电影,点滴时间都用来学习。夜已很深,同学们没有一个回宿舍休息的。系里只好采取断电的办法督促同学们休息。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也同样抓紧点滴时间学语法、背单词、句型、课文,学习成绩较为突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英语精读成绩全年级第一,上了餐厅门旁的光荣榜。紧张而兴奋的学习节奏成了烟台师专对我等恢复高考第一批学生的记忆,也成了这批学生毕业后学习工作的永恒节奏,因为每当他们想松劲的时候,就会想起烟台师专老师们的音容笑貌,慈祥但却起着鞭策的作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位英语启蒙老师外,还有杨玉林主任、赵晋升老师、崔希智老师、孙运东老师、邱兆杰老师、孙德玉老师等等。我和同学们每次聚会,都会回忆每位老师当年艰辛的付出,心中充满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

    1980年1月,我从烟台师专毕业,被分配到烟台教师进修学院(后改为教育学院)任教。我像同学们一样,边教边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我还不放弃一切使用英语的实践机会,到烟台外事办公室帮忙做口译、当导游;为张裕酒厂译过第一台进口洗瓶机的资料;为烟台木器厂译过进口带锯的使用维护说明等。相关厂家要给我报酬,均被我谢绝。在当时英语人才奇缺的情况下,我所做的这些可以说为烟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烟台教育学院不仅使我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而且两度送我外出进修。先是参加了在曲阜师范学院(今曲阜师范大学)举办的外教英语培训班,后又派往上海外国语学院(今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进修。在上海外国语学院进修期间,我的学年英语精读考试再次获得了全年级第一,为烟台师专争了光。

    1985年,我考上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硕士研究生,师从陆佩弦老师。陆佩弦老师、侯维瑞老师、章振邦老师、杨小石老师等的言传身教对于我的学问和做人方面的长进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此期间,我与侯维瑞老师合作写出了论文《英汉诗歌音韵表意寄情功能比较》并得以在《中国比较文学》上发表,给我从事学术研究增添了信心,积累了经验。

    硕士毕业时,我获得上外“优秀毕业研究生”的荣誉,被分配到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任教。我注意向学院的老教授学习,很快成长为学院的教学科研骨干,1992年获评副教授;1999年获评教授,并从90年代初开始担任不同层级的教学科研领导:年级组长、教研室(正团建制)副主任、主任,学院科研处长,系(师职建制)主任,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学院党委常委、科研部长等。

    在此期间,我于90年代中期出任我国驻叙利亚大使馆武官处海陆空副武官、使馆党支部组织委员兼青年委员,因工作成绩突出,个人获得总部嘉奖,集体荣立三等功。回国后,我抓紧时间“充电”,于1998年考取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师从侯维瑞老师,进一步学习了侯老师优秀的做人做学问之道。读博期间,我获得了学习科研奖,博士学位论文获评优秀论文,后被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现在是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大校、博士生导师、《外语研究》学报主编,被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等多所高校聘为兼职教授。著作、编著、译著数十部,承担国家和军队级项目十余项。担任《外语研究》主编后,我利用期刊发表文章的导向性和主办全国和国际学术会议,扎实推广实现外语研究应用价值的理念。作为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文外国语类核心期刊,《外语研究》于2015年被总参评为“优秀出版物”并被推荐为“全国百强期刊”的唯一参选期刊。2017年,《外语研究》被选为CSSCI来源期刊。

    我曾荣立三等功,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教学成果三等奖,军队育才银奖,享受全军一类岗位津贴。我为人谦和,当领导十余年,见工作上,遇荣誉让。与其贡献相比,上列荣誉清单未免单薄了些,但它却映射出作为烟台师专校友传统的高风亮节的品格和脚踏实地的精神。

    左起:李建波、李伟、孙渊鲲

    摄于烟台师专老英语系楼前花园

    作者简介:李建波,男,1958年出生于山东莱州。赢博手机入口原烟台师范专科学校77级英语系学生。现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大校、博士生导师、《外语研究》学报主编,被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等多所高校聘为兼职教授。曾荣立三等功,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教学成果三等奖,军队育才银奖,享受全军一类岗位津贴。2015年被学校评为“赢博(中国)杰出校友”。

    我在外国朋友家做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