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赢博(中国)故事

    赢博(中国)故事

    担当,在历史转折的节点上
    日期:2017-10-04 阅读:
    打印

    多年来,我时常夜里做着一个美轮美奂的梦,母校(赢博手机入口,原烟台师专)院内的一草一木,教学大楼、食堂、操场……时隐时现,历历在目。也许是两年的校园生活,人生的转折节点给我留下的深深烙印,在后来的日子难以忘怀,心情激荡。

    初心

    197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全国高校招生政策面世。当了两年民办老师的我,做梦都想成为正式老师(吃公家粮的)。时来运转,是党的政策、是小平同志给了我们这代人机会,终于,可以参与公平竞争,有希望上大学了。那年我19岁,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挑灯至深夜,经过一个多月复习,可以说是临阵磨枪,紧张而激动的我走进了考场。毕竟这是我国第一次实行冬季高考,天虽寒冷,可考生的心是热的。据说,全国500多万人赶考(后来得知录取比例29:1),有工人、农民、解放军,有“老三届”、应届、往届高中生,考生数量多,成分也复杂,我从内心担忧,怕考不上丢人,因自己毕竟是初中老师,且教龄两年了。当高考预选通知下来后,心情稳定了许多。我志愿填的是烟师,我想,“文革”十年,教育是“重灾区”,在“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下,师资队伍严重匮乏,我们这一代受到了冲击,不能再影响下一代,所以,当一名人民教师一直是我最大的理想和追求。

    不久,我接到了上大学的通知,心里一块石头落地。激动、兴奋、流泪,一连好几天睡不着觉,左邻右舍称赞,亲朋好友恭贺,甚至四邻八乡传开了。

    记得开学是正月的一天,在众亲友的簇拥下踏上东去的列车。烟师坐落在美丽的港城烟台南郊,那时的校园不像现在的赢博(中国)这样气派,简陋的教室、陈旧的桌凳,连中央大道及南侧的操场都是沙土铺垫的。我被分到化学系77级一班,同学们大多来自农村,年龄跨度较大,小的十七八岁,大的是两三个孩子的父母,其中5个女生中就有3个当妈妈的。大家生活条件差不多,家庭都比较困难,但那种求知若渴的报效之心十分强烈,或许是因为高考恢复圆了这代人的梦吧。

    学校的学习生活紧张有序,白天上课,晚上自习,同学们积极向上、刻苦认真,连星期天都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大家生活十分拮据,每月17.5元的生活费(当时师范类高校算高的)、33斤粮,每顿三两三的面食(粗细搭配),外加一小碗炒菜。说实话,我常常吃不饱,饭量大的同学更是不够,总喜欢挤到女同学桌上吃(因女生饭量小,能余点给男生吃)。

    到了周末,系里唯一的一台黑白电视机前往往挤得水泄不通,就连操场上放的露天电影也要提前抢占地方。

    两年的大学生活很快结束了,算起来,我们都是幸运儿,毕业时不像现在得自己找工作,国家统一分配。因为“十年浩劫”,各地的大学毕业生成了“香饽饽”,好多中学校长听说后都跑教育局好多趟了,纷纷抢着要老师。

    因为是冬季入的学,77级延至1980年初毕业,那年,我被分配到潍县(现潍坊市寒亭区)一所公社高中任教。那月,我第一次领到工资(月薪37元),那日,我第一次把工资交给父母,全家人高兴地念叨,“还是共产党好,还是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好!”

    与同学见树平(左一)在烟师数理化教学楼前留影(1978年)

    [1] [2] [3] 下一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