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
在中学任教的那段日子,教职工对77级毕业生大都刮目相看,工作的第二年,我被校领导推荐当了团委书记,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上积极分子的我,默默地发誓,要更好地工作,用实际行动报党恩、报母校的培养之恩。这年,遵照中央的指示,山东教育厅发文,号召去边疆支教。我第一个报了名,并向领导表态,要用所学知识和本领感恩社会、支援边疆建设。
1982年盛夏,烈日炎炎,我随山东第四批援藏教学队(45人),告别家乡,告别父老乡亲,千里迢迢来到青藏高原。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走向高原,走进雪山。从拉萨、日喀则到江孜,一路风尘,抵达教学点—江孜县中学。
江孜县城海拔4050米,气候高寒缺氧,冬季风沙特别大,“山高不长草,风刮石头跑,一步三喘气,四季穿棉袄”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休整了个把月后我们开始投入工作。
江孜中学是一所全日制中学,周围五六个县的孩子都到这里上学,我们的任务是教学生、带老师。由于缺师资,教学队的同志既教高中又教初中。我教着初三和高三化学课程,另外辅导一位藏族教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西藏,经济落后,生活条件很差。没有蔬菜,大家把从老家带来的干菜泡开凑在一块做,没有食油、肉类,罐头、麦乳精等成为主打食品。到了冬季,供应的牛粪不够烧的,就到野外拾柴火补充。
在西藏江孜中学大门前留影(1983年)
我辅导的藏族老师叫西洛,毕业于拉萨师院。开始我接受任务时有点畏难,心想,人家是本科毕业,自己才是专科,怕带不了这个徒弟,弄不好还会影响藏汉关系。校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专门找我谈话,并鼓励我放下顾虑,正确对待。西洛老师人很好,朴实无华,勤奋好学。课堂上我讲她听,听完了她再讲我听;实验室里我手把手教,她认真仔细学;课后我们一起备课,相互学习。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就能独立上课、做实验了。看到西洛老师的进步,我从内心感到欣慰。
有一天,西洛老师提着一桶菜籽油来到我的宿舍,“格拉(藏语老师),你们教学队的供应少,我家的食油吃不了,这是一点心意”。当时,因为感动,想谢绝却说不出理由。从那以后,我更加珍惜藏汉之间的情谊,主动为师生着想,替学校分忧。高三毕业班的生物课一直没人教,校长打算聘请县医院的大夫来上课,知道这一情况后,我想,我是华东师大的生物函授生,何不为学校多分担点义务呢?便主动请缨,校长一听高兴地说:“我正为此犯愁呢,这下可帮大忙了。”就这样我把高三的生物课接下来,不仅为学校节约了经费,还为迎接高考解了燃眉之急。
在教学队和藏族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届毕业生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升学率达到了95%。两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但我们却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这段日子虽然艰苦,但大家心里充实,从心灵上得以净化,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听说教学队要走,藏族师生割舍不下,无奈,学校为此停了课,夹道欢送。我们找到校长恳求:“不要耽误孩子们的学习。”郑堆校长说:“就让他们送送吧,不然他们上课也不安心。”就这样孩子们用他们民族的崇高礼仪,献给教学队员们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把我们送到两华里外的江孜行车点。车子开动了,孩子们硬是把着车窗不让走,我们一边挥手告别,一边嘱咐司机开慢些,车子缓缓离去,孩子们潸然泪下,我们也禁不住哭……